从格鲁吉亚“玫瑰革命”看石油地缘政治的新动向
去年格鲁吉亚国会选举舞弊引发所谓玫瑰革命,被不少不明就里的传媒吹捧为“人民力量”的新篇章。但刨根问底,其实是美俄两个大国利益较劲的结果。俄美两国围绕石油资源的战略对抗决不会停止,因此现在就断言“格鲁吉亚牢牢地落入美国的掌控中是不争的事”,还为时过早……
1月4日的格鲁吉亚总统大选,强烈亲美的萨卡什维利顺利当选,表面上为该国11月的“玫瑰革命”(又称天鹅绒革命)画上了句号,可是英国《卫报》却认为这只是方兴未艾的俄美“新冷战”的一个回合而已,好戏还在后头。
去年格鲁吉亚国会选举舞弊引发所谓玫瑰革命,被不少不明就里的传媒吹捧为“人民力量”的新篇章。但刨根问底,其实是美俄两个大国利益较劲的结果,起因是俄罗斯的新石油战略攻势。格鲁吉亚邻国阿塞拜疆几乎同时上演了一幕父子王朝相传的“选举”闹剧,也引发了激烈的反对派“人民运动”,华盛顿却视而不见,还派出防长拉姆斯菲尔德恭贺。两相对比,实在触目。
美国的能源战略因素
谢瓦尔德纳泽执政期间,格鲁吉亚成为按人口平均仅次于以色列的最大美援受惠国。谢氏多年的腐败统治,早就尽人皆知,却一直受山姆大叔容忍。他最终被弃,也有压断骆驼背的最后一根麦草。
这最后一根麦草,便是格鲁吉亚民不聊生,国民经济崩溃,面临被俄罗斯利用能源为武器全面接管的前景。先是去年5月,在华盛顿事先不知情、事后激烈反对的背景下,俄国政府控制的天然气巨头Gazprom公司逼迫格鲁吉亚签定了“城下之盟”(长期供气合同)。8月俄国联合电能系统又收购了原由美国公司经管的格鲁吉亚全国供电系统。这两项发展,标志俄国在格鲁吉亚影响力的威胁性增长,引起白宫高度警觉,从而注定了谢瓦尔德纳泽的命运。
华盛顿之所以对俄罗斯的“能源渗透”作出如此强烈反应,后面还有更深的能源战略因素,并和俄国内政发展直接有关。一起关键事件便是去年10月底俄国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被捕。
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被媒体普遍描述为普京“反腐”的重要行动,甚至渲染成为要清算在1990年代私有化过程中一夜暴富的俄国商界巨头。这些浅层报道没有看到此事后面的重要国际石油地缘政治。
在总裁被捕之前,普京已经对尤科斯开刀,在7月逮捕了其另一重要负责人列别捷夫,标志俄国政府能源政策的关键转折,证据是在列别捷夫被捕后没有几天,沙特阿拉伯破天荒委派王储正式访问莫斯科,代表71年以来两国关系的最大突破。
对沙特而言,普京对尤科斯的举动是个重要政治信号,表明俄美两国在石油战略上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消除了沙特近年来担忧华盛顿和莫斯科合谋在石油战略上架空沙特的心病,也为沙特所属的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和俄罗斯协调石油生产政策开启了大门。
石油资源置于美国控制之下
霍多尔科夫斯基10月底被捕,许多人归因于他和普京的个人政治恩怨,这未免将普京的气度看得太小。霍氏命运的关键,并不是他资助反对普京的党派,而是如谢瓦尔德纳泽,取决于国际石油地缘政治。
在暴发的俄国商界巨头中,霍多尔科夫斯基和美国的关系最为密切。据俄国传媒报道,他去年不仅曾和美国能源部长有过密谈,还在访美时频频与劳拉布什、副总统切尼和国家安全顾问赖斯等要人周旋。霍氏控制的财团,向和五角大楼有密切关系的美国Carlyle集团投资3亿多美元。
就在他被捕前一个月,老布什以Carlyle集团顾问身份访问莫斯科,还和霍氏共宴。行内人士皆知霍氏是俄国石油界中美国利益的代表。霍氏不仅被捕后马上有美国辩护律师,华盛顿还有正式注册为霍氏财团游说的公关公司,都是他和美国密切关系的明证。
《纽约时报》1月初也披露,促使普京逮捕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最终因素,是后者正准备将尤科斯大量股份出售给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Exxon Mobil(《莫斯科时报》报道另一可能买主是美国Chevron Texaco公司),这将会把俄国主要石油资源置于美国控制之下,终于使普京忍无可忍。
从这一角度,霍多尔科夫斯基被捕,是美国石油战略的一大挫折。据报布什总统在12月曾经两次在和普京通电话时质疑霍氏被捕一事,可见此案对白宫的震动。由此也可理解为什么在霍氏被捕后不久,华盛顿便在格鲁吉亚发起“玫瑰革命”,成功反击了俄国的石油战略,普京逮捕霍多尔科夫斯基,挫败美国控制俄罗斯石油资源的企图,不仅是他全面加强国家控制的施政方针一部,还包括了复兴俄罗斯的建设战略。
俄国政府“以油养军”
苏联瓦解后俄罗斯国力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军力的退化。这不仅指现役军队,更有长远影响的是俄国继续在国际上销售的先进军备,大多基于20年前的研究发展成果。十年来俄国军事研发费用剧减,其军备再过几年就面临落伍淘汰的危险。
因此一枝独秀的石油工业,引起俄国军方垂涎,以至国防部长伊凡诺夫公开主张石油工业国有化。各种迹象表明,俄国政府将采取“以油养军”的新政策,即以石油收入来推动高科技和国防工业。所以普京决不肯容忍像霍多尔科夫斯基这样的“美国买办”继续控制主要石油公司。
必须指出,如果没有必要的经济和廉政改革,这一“以油养军”政策实在颇有隐患。这是因为石油有“魔鬼的眼泪”之称,具有极大的政治腐蚀力,以至有“石油的诅咒”一说:世界上绝大多数纯靠石油资源的国家无不政治腐败,除了石油之外并无其他可观的经济实力。苏哈托政权下的印尼是个典型。
但是俄美两国围绕石油资源的战略对抗决不会停止,因此现在就断言“格鲁吉亚牢牢地落入美国的掌控中是不争的事”,还为时过早。这是因为近在咫尺的俄罗斯仍然有大量筹码,除了俄军基地和格国各种分离主义运动,莫斯科还有经济武器:美国在高加索地区石油战略的核心巴库-第比利斯-杰伊罕输油管建成后,格鲁吉亚每年所得“过境费”无非6000万美元,还不及目前每年的美援数字,但是在俄国境内打工的格鲁吉亚人有百万之巨,每年的侨汇,超过了美援和未来输油管收入的总和。以此可知格鲁吉亚的“民主道路”决不会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