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三中全会要啃“硬骨头”,攻克计划经济体制核心
l 东北“软建设”的缺陷正在暴露................................................................................... 2
l 中国经济改革的两个“出乎意料”值得深思.................................................................. 2
l 无序水电开发对南水北调构成巨大风险......................................................................... 3
l 对于出口退税,出口商更关心退税速度......................................................................... 3
l 中俄输油管道推迟的可能性很大................................................................................... 3
l “炒楼”成了温州人的“第一产业”............................................................................ 3
l 适当调低出口退税率有助于挤压“出口泡沫”.............................................................. 4
l 日本钢铁企业按捺不住了,钢铁业合资热潮即将出现.................................................... 4
l 因败生“恨”,单伟健指责内地市场经营十分艰辛....................................................... 4
l 如果上市受挫,吉利汽车的资金链将面临考验.............................................................. 4
l 是否发3G牌照,信产部等的是赢利模式的出现............................................................. 5
l 美国制造业工作流失其实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正常表现.................................................... 5
l “老婆立场指数”复苏被看成日本经济复苏前兆........................................................... 5
l 国内房地产商千万不要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 6
l 公检法的出路是铁路改革的一大难题............................................................................ 6
l 全球晶圆代工市场,只有前两名能够“玩得起”........................................................... 6
l 三部委要求制造商“变相”进口整车要补税.................................................................. 7
l 中国的全球最大电网加大了电力事故避险难度.............................................................. 7
l 分析:上海发展的下一个热点将是开放第五航权........................................................... 7
l 修宪前,关于拆迁问题的讨论具有特殊意义.................................................................. 8
ã 2003 Anbound Informatio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优选信息〗
【政策:十六届三中全会要啃“硬骨头”,攻克计划经济体制核心】
备受瞩目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将于10月召开,预计将对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作出新的规划。最新一期的《瞭望》发表评论指出,十六届三中全会要啃“硬骨头”,开始对现行体制中“残留的、也最难攻克的计划经济体制核心部分”进行“最后攻坚”。评论指出,新阶段的体制改革,将对国有垄断企业的垄断体制和权力结构进行彻底调整;对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上层建筑进行大胆创新;对政府机构和官员队伍进行大力精简;对旧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不合理的利益格局进行根本调整;对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的政府过当干预经济活动的执政方式进行彻底改革。然而,任何形式的改革,无不涉及机构撤并、权力取舍、利益调整和规划重建,进而必然会遇到原有权力和既得利益损失的部门和人员的“想不通”甚至反对。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25年未啃下的“骨头”肯定是“硬骨头”。(BGP)
在谈到振兴东北的策略时,安邦分析师曾指出,东北应该注重“软建设”,即注重市场环境、服务水平的提升,而不是只盯住项目投资这种“硬建设”。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现在,东北在“软建设”方面的问题暴露得越来越多。据有关媒体报道,东北地区在引资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重“经营环境”轻“法制环境”。一位投资者在东北打一个2万元纠纷的官司,最后,竟然要赔付180万元!后来主审法官因犯了法被免职,这个官司才被纠正。数据显示,“九五”以来,东北有一个省共中止、撤销外商投资企业3592户,比同期新批企业还多1022户!二、重“先期免费”轻“后期服务”。东北不少地方招商时对外商承诺得很好,可一旦企业办起来麻烦就来了,一些投资的地方电费竟然每度高达4元钱!三、重“引资”轻“规矩”。SARS期间,一位来东北洽谈投资的外商决定不来投资了。原因是:他打算在SARS期间回国,拟与他合作的一家国有企业立即动用各种社会关系,把本来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办完的所有回国手续用了不到几个小时就办完了。这位外商认为,SARS是惊天动地的大事,竟然能用这么短的时间把各种手续都办完,说明这里政策的不确定性太大了。四、重“外商”轻“内商”。往往招来一个外商,却走掉了一个“内商”。这些情况不改变,东北振兴的难度不小。(RHJ)
最新一期《瞭望》杂志在特别报道中提到,中国经济改革有两个“出乎意料”:一是改革进展出乎意料,在国企效益有所提高的同时,而民营经济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显著;二是改革的难度出乎意料,深层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如政府机构改革,过去10年来一直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专家们一致认为,未来的改革将面临复杂的形势。有专家分析认为。首先,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各种矛盾集中呈现的发展阶段,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日益突出。其次,部门自我改革很难彻底,容易引起改革偏离正轨。第三,非经济因素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越来越明显。第四,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仍然有较强的惯性。第五,缺乏前瞻性或依赖经济容易导致某些改革不到位,甚至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第六,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利益集团。因此,总体上看,目前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新建立的重大制度仍属框架性的,还不稳固。(BGP)
不久前,安邦分析师曾呼吁警惕西部水电大开发演变为西部生态危机。近日又有情况表明,这种无序的“跑地圈水”可能影响南水北调工程。汉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调水方案的主要水源之一。据了解,在不到1600公里的汉江干流上,陕、鄂两省计划要建的梯级水电站(包括已建成的)竟有16个,其密集程度已经达到了令人忧虑的程度。水电专家指出,汉江目前的在建项目和规划项目基本上都是全流域无节制地进行梯级开发,是超负荷开发,它将对汉江造成严重的伤害,水库蓄水将引发汉江两岸的山体滑坡,新建的道路系统、大规模工程建设对本来就稀疏的地表植被造成更大破坏,密集的水库对水质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而水质变差将直接影响“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专家还担心,5年之后,这些汉江上的电力项目建成投产,恰好三峡发电也进入高峰阶段,届时在工业并不是很发达的陕南地区,是否有可能出现电力供应过剩?如今的大量电力投资是否会导致新的资源浪费?而且在今后5年中,正是“南水北调”工程紧张实施的关键时期。如果辛辛苦苦把引水渠道建成了,却发现水质有问题,造成的损失就更是不可估量了。(RZS)
最近有关出口退税的传闻甚嚣尘上。据报道,中国将从明年元旦起调低出口退税率,出口退税改革方案初步形成,其中中央及地方将共同分担退税额度。目前方案正征求各地意见,最终将由国务院拍板定案。报道说,此方案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适当调低退税率,可能由目前的15.11%调整为12.11%;二是改变目前出口退税全由中央负担的做法,地方适当分担部分额度。对于传闻内地拟调低出口退税率,一些出口商表示,他们更关注退税速度,由于退税速度太慢,不少供应商在时隔一至两年后仍未取得退税。出口退税速度太慢,积压了大量资金。(RZWG)
按原计划,俄罗斯政府将在本月最终确定中俄输油管道的走向,也正因为如此,俄总理卡西亚诺夫的访华倍受关注。据路透社最新报道,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协议中的俄方,尤科斯石油公司执行长霍多罗夫斯基(Mikhail Khodorkovsky)已证实,将不能如期于2005年建成一条连接中国每日石油运量达40万桶的管道。他同时透露,即使至中国的输油管道线路的建设延迟,但公司将不会改变长期产出计划。他称,“我们将会通过铁路向中国输送1500万吨石油”。而在22日由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与俄罗斯副总理赫里斯坚科主持的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也表示,中俄双方支持扩大以铁路运输方式自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计划2004年至2006年石油运量达到450万至550万吨,未来逐步达到年供应量1500万吨。上述迹象预示着安大线建设可能被推迟。另外,最新完成的《中国能源新战略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石油的自给量将不及消费量的一半,石油缺口将超过2亿吨。中俄输油管道的推迟,无疑将加大中国解决石油进口问题的难度。(RZS)
温州人不敢说是全国最有钱的,但绝对是最会做生意的。据报道,趁着现在房地产热,温州现有一批专业炒家在全国各地“觅食”,专炒上海、深圳、杭州和北京等楼盘。初步估计,温州至今已有约1000亿元的资金流向全国的房地产市场。当中,仅去年流入上海的资金就达30亿元。“10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炒楼,动用民间资金约1000亿元。”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看起来有些惊人,但却是各方比较认同的数据。温州目前有专业炒家5000人左右,多为个体户老板、城市拆迁户和房产界人士,一人能连带周围20至40人。按照1带30计算,约为1.5万人。这些专业炒家的炒楼资金一般在200万元以上,预计1.5万人投入炒楼资金3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市区及乐清、永嘉等县约有8万多人在全国购置房产,其中至少90%以上是炒楼。“可以说温州全民在炒楼。按照回报率15%计算,1000亿元投资可净产出150亿元,这比任何一个产业都要赚钱,可谓‘温州第一产业’。”一位房产管理资深人士说。如果事实真如以上所述,那么所谓房地产的泡沫可要记上温州人的一“功”。(RCW)
最近有消息称,新出口退税方案将适当调低退税率,可能由目前的15.11%调整为12.11%。新方案还将改变目前出口退税全由中央政府负担的做法,地方适当分担部分额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魏加宁对这一方案表示赞同。他指出,内地目前实行的高额出口退税率,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调上去的,属于临时性政策,但一些弊端已显露出来,因此不如将这部分资金用于扩大内需,改善内地劳工工资福利待遇和基本社会保障。他指出,高出口退税率的弊端已逐步显现,不仅财政受累,银行受困,海关受骗,还制造出许多“出口泡沫”,导致其他国家怨声载道。有专家表示,内地出口快速增长扩大了出口退税压力。据统计,2002年内地出口退税缺口超过600亿元人民币,加上往年结转的1400亿元,总计2000亿元退税额度留给今年。如果一味强调出口高增长,出口退税压力将有增无减。(RHHY)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扩大引发的钢铁需求高涨,一向对进入中国钢铁市场犹豫不决的日本钢铁企业终于按耐不住了。日本JFE钢铁株式会社在中国布下了第一枚棋子,日前与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出资10亿美元设立中日合资的广州JFE钢板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小轿车外板和家电用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在今年7月份日本新日铁公司与中国宝钢合资设厂之后,JFE还表示了谨慎的态度,JFE专务经理马田一则认为,“根本没有进入中国办厂的必要”。究其原因,日本企业害怕合资之后技术流失,培养潜在的竞争对手,但市场诱惑最终使得日本企业改变主意。在去年日本本田汽车决定扩大广州本田的生产规模之后,日本丰田也敲定了与广汽合资项目。在下游客户大举布局中国市场的情况下,日本钢铁公司也无法置身事外。随着日本两大钢铁巨头落子中国,日本钢铁企业恐怕将掀起新一轮合资热潮。这一方面可带动中国钢铁产业的升级,同时不可避免地加速国内钢铁企业的淘汰过程。(AGP)
今年较早前在收购内地深圳发展银行问题上失败的美国新桥投资,其董事总经理单伟健日前在一个公开场合表示,纵使近年内地的经济增长达7%至8%,但内地市场对外资来说,却是最难赚取盈利的市场。他认为,内地市场有产品供应过量的问题,比如钢铁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钢产量为1亿吨,而现在的年产量已大幅增加至2亿吨,为日本及美国产量的总和。由于生产过剩问题,企业变得无利可图。因此他建议,外资在选择内地投资项目时,应该分外小心选择。单伟健还深有感触地表示:内地市场经营艰辛,比如内地监管严厉及复杂,使外资在股权转让上造成困难,而目前实施的外汇管制,使外资不能即时将盈利汇出外地。(RHJ)
2003年上半年先在香港上市,2003年年底在A股借壳上市,这是2002年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书福的计划。但时至今日,这两个目标无一兑现。吉利集团在港借壳的目标公司是国润控股,在内地买壳的计划也在进行,其中入主安徽全柴动力的可能性最大。吉利同时谋求在两地上市,显示了吉利集团对上市的迫切愿望。虽然表面上看,吉利集团收购全柴,将弥补吉利的汽车动力“短板”;入股国润控股,将有助于吉利的的海外融资和国际化形象,但就实质而言,就是解决融资问题。据目前公开的数据,2003年头5个月,吉利汽车销量达2.75万辆,比去年同期增85.2%,实现销售10.55亿元,实现利润达6747万元,同比增15倍。这种规模对于一个整车制造商来说,是一个十分“吃紧”的规模。作为国内唯一一家进入“3+6”格局的民营整车制造商,吉利汽车肯定深受汽车业“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之苦,最大的障碍就是技术和资金。而技术可以通过资金来获得,因此核心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如果两边上市都暂时受挫,在国家已开始对汽车投资开始限制的情况下,对吉利汽车的资金链将是一个严峻考验。(AHJ)
【形势要点:是否发3G牌照,信产部等的是赢利模式的出现】
3G何时登陆中国,各方已经翘首期盼了很久,但信产部始终也没有一个具体表态。日前,出席第四届中国(北京)IMT-2000移动通信国际论坛并致辞的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强调,不论是互联网业务,还是3G或者宽带接入,技术的先进性必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