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全球经济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的不景气和不确定,国际外汇市场出现了较大的震荡性走势,主要货币汇率波动幅度与频率,已经远远超出市场预期和对经济基本面的依托,经济金融理论已经难以解释汇率状况,各主要货币体的货币政策处于不清晰的矛盾状态。引起关注的焦点依然是美元与欧元的竞争与较量,这不仅是全球经济或国别、区域经济的重要关注重点,而且也是投资信心和投机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欧元被动的“失策”和美元主动的“对策”,则成为美欧货币政策竞争较量的重要体现,并将影响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和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 一、美元兑欧元汇率走势的灵活技术与战略铺垫 欧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新星,其具有震动的问世和艰难的历程,不仅是国际金融领域矛盾冲突的体现,更显示了国际政治与关系层面的激烈较量。历经了4年多的风风雨雨,欧元从起步初期的1.17美元一路下跌至0.83美元,之后迅速上涨,上升到近期的1.19美元,5月27日最高价位为1.1933美元,仅2003年的升值幅度就达到14%,而与欧元最低价位2000年10月26日的0.8230美元相比,则上升45%。当前美元贬值与欧元升值异常震荡,欧元急速与大幅度的上升,不仅难以抑制,而且远超出市场以及政府抉择、的预期。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投机技术性的推进,投机性得到欧元损益面的支持以及主要货币当局的默许与认可,投资和投机技术与政策默契是重要的支持因素。国际经济、政治问题的交错出现,从某种角度看,顺应了金融市场技术与金融商品价格指数的盘整周期,涨与跌技术性技巧,与政治性的敏感时机迎合,进而没有出现欧元再度贬值,反之出现欧元大幅度的升值走势。 1、资金流动的影响。近期外汇汇率变化与资金流动具有直接密切联系。有数据显示,4月底至5月初以来,投机商在美国芝加哥国际货币市场的欧元净头寸部位已经增加到2002年11月中以来的最高,欧元净头寸部位增量明显超买是欧元走强的重要资金推助。另外,欧洲投资者加快抛售美国股票和债券,也形成美元贬值氛围,仅2003年1月---4月,欧洲投资者就抛售了高达16亿欧元的外国股票与债券,其中60%—70%是美元资产;而从5月中旬的趋势看,预计今年抛售的总额将会高达50亿---60亿欧元,不仅刷新了去年记录,而且将刺激美元贬值、欧元升值。资金流动与投资取向是推进欧元涨、美元跌的根本原因。 2、利率差异的效应。资金本能的获利需求,使其对利率“敏感”更突出,尤其是在经济都同时弱化,金融不景气加剧,股票、黄金或石油等金融商品价格都处于下行时,投资趋势难有明朗投向,只能依赖利率获取利率收益,利率效应暂时性加大汇率变化中的利率趋向,进而出现美欧资产利差效应。以10年期国债利率为例,欧元区比美国高0.4个百分点;而欧元和美元利率差将近1%,美元和英镑或加元、澳元利差更大,进而形成美元之外主要货币汇率的连续走升。 3、货币政策的反映。随着汇率波动幅度的加大,各货币主导国家和区域显示出“冷静”、“平淡”的漠视态度:美国继续强调强势美元货币政策不变,但却可以接受甚至无视美元贬值状况的持续,为维持美元的主导地位作用;欧洲央行官员则对于欧元升值表现可以接受,以及顺其自然的放任态度,以加大与美元的竞争,扩大欧元的影响;日本则虽然一直高喊干预口号,但与第一季度的干预行为相比,则是有其声无其动,货币政策似在维持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依据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强势货币政策对经济信心金融心理作用的影响十分重要,从而导致出强势货币政策的各种表现形式,货币政策与经济需求愈加密切而直接,并成为经济拉动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在经济同时脆弱中,使各自货币政策难以协调合作。 二、美欧货币竞争背景——经济变化的影响 2003年以来伴随伊拉克战争的酝酿、爆发与结束,美元汇率的走势也随同伊战尤其是伴随美国经济的波动起落,呈现出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2002年11月—2003年3月中旬):美元汇率以缩水为主的下跌趋势明显,美元兑欧元汇率水平从1.03:1下跌为1.10:1;第二阶段(2003年3月20日—2003年4月初):美元汇率远超出市场的预期,因战事推动美元升值明显,美元兑欧元汇率水平从1.10:1上升到0.97:1,瞬间为0.95美元;第三阶段(2003年4月初至今):美元再现较为快速与频率的下跌,尤其是兑欧元汇率在两周内涨幅达到10%,汇率水平从0.97美元一路下跌至1.19美元。 美元走势的急剧变化与国际与美国内的变化密切联系在一起,主要围绕12个字,即经济信心、资金投机、市场技术三者的交错运用,凸显推高或打压美元策略Q美元汇率走势则突出体现在多方面。 1、美元经济需求的弱化效应与政策灵活的运用结果。主因是美国经济信心的不确定。美元汇率的走势与美国经济趋势密切相关,而美国经济前景又与战争具有直接连带。众所周知,美国策划、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的国内经济环境与背景,与90年代初美国发动的海湾战争具有了不同的变化。一方面是美国经济自身政策(调整)条件不同,另一方面是美国经济所处自然周期的区间不同。因此,战争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冲击也没有相似之处。伊战无论从酝酿开始到结束,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经济状况。2002年至今,美国经济研究局一直没有宣布美国经济衰退或复苏的界定,已经表明,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依然明显存在,进而形成了对美元汇率的干扰与困惑。美元第一阶段的缩水是经济信心问题,第二阶段的升值是经济信心因战事相对快速结束而受到扶持,第三阶段的加大贬值,更是经济信心又趋弱化,经济利好微弱乃不足以支撑美元的打压作用所致。近期美国经济不乐观依然是困惑汇率推低美元的主要原因。美国的经济前景依然不确定和不乐观,稳定复苏尚未有明显迹象,未来风险并不能完全排除;同时,失业率高,企、贸易逆差扩大、财政赤字严重,不支持美国经济,走势依然困惑。关联储对其经济的谨慎界定再度打压了美元投资热情,美元下挫即现。 辅助影响是技术性心理预期的推进所致。外汇市场货币汇率的涨跌支持点取决于货币资金供求关系的引导与影响,而在这种关系中有两点值得关注。其一,欧元三年亏损回报渴求的投机性。有目共睹,欧元经历了三年疲软弱化的磨难与考验,汇率水平从起步初期的1.17美元至高点的1.19美元之后,一路走跌至2000年10月的0.83美元,跌幅达到25%。而伴随国际环境,尤其是美国经济的不景气,欧元的契机与表现使国际投资,更为重要的是投机氛围加大推高欧元。外汇市场技术需求和投资者投资回报渴求,成为欧元超预期爆涨的“助推器”。欧元的上涨并非依托经济基本面,而是美元疲软给予的机会与空间,投机性作用愈加重要。其二,近期国际资金的倾斜效应也是一个重要诱因:外汇市场欧元汇率的超高上涨,与日本股市的下跌具有一定连带关系。日本经济的悲观、金融市场的低效率,导致国内机构引领个人投资者大量撤离股市,转向欧元债券投资,青睐于欧元债券利率的诱惑,是形成欧元兑美元和欧元兑日元上升的重要因素与拉动。同时也有迹象显示,由于中东地区资金有对美国的不满因素,而将投资暂时倾向欧元,也是刺激欧元上涨不可忽视的因素。 策略意向是美国战略意图的疑惑。货币汇率的强弱支撑点在于经济增长水平、经济规模效应以及经济开放程度。回顾当年日元强势、德国马克强势、英镑强势以及90年代以来的美元强势都与货币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自从欧元问世以来,无论从规蘑实力、体制、模式或国际影响力看,欧元将可以抗衡、挑战与竞争美元。从此美欧货币竞争一直成为金融、经济乃至政治层面有形或无形的较量。一场科索沃战争导致欧元一路走跌,货币地位与形象面临下降风险,战争的表现形式在信心心理上形成对欧元的打压,使欧元在弱化中损伤其货币信誉;另一场伊拉克战争产生的是欧元涨跌各异,但欧元高企却有违于自身经济表现的支持,尤其是战争前后不仅使欧元区与欧盟政治层面分歧加大,不谐和、不统一的态度表现挑战直接经济与货币的合作;表面上欧元币值走强,但潜在的风险压力却积累扩大了矛盾、分歧,于长远稳定发展不利。英国推迟加入欧元区的行为正可说明,欧元区与欧盟的分离状况风险,更难谈及欧元东扩的矛盾前景。对欧元汇率稳定具有最直接冲击的是,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的影响将加大欧元区政策协调的难度。所有这些,目前都不是欧洲自己所能驾驭的。美国经济影响力,美国打击欧元的潜在战略性意图值得关注。短期竞争焦点集中于市场对利率差异的反应。5月第二周,美欧主要国家相继举行的央行例会,均维持现有利率稳定不变,进而使美元与欧元、英镑、加元利率的差异继续凸现。资金流动的迷茫受到经济不确定的影响,使得利率差异成为外汇资金选择的主要目标。因此市场明显追捧欧元,短期利差收益使欧元债券利率吸引力上升,并成为支持欧元走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同时也为欧元埋下更严重的“祸根”。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元和欧元汇率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动态反应,是国际竞争需求的手段。美国政府货币政策的连续性与战略性结合,使得美元升值与贬值时机与效果的集中性,对美国经济的支持与保障作用凸显。1995年至2001年的强势美元取向,是维持、稳定经济持续繁荣周期的需要,对于美国经济的增长与调整中的资金信心支持,具有重要意义;而2002年以来,相对弱化的美元货币政策取向,是在强势货币政策指导下,恰当的运用灵活贬值策略,主旨依然是以经济需求为主,刺激拉动经济复苏,使美元贬值有利于缓解贸易逆差的心理干扰、制造业的复苏、消费信心的上升以及经济结构不均衡的调整,且外围更需要美元稳定,美元“一箭双雕”,即有利于内部调整,也可验证与强化全球对美元的依赖,以及其影响的扩大。因此,回顾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强势美元政策,以及现今布什政府强势政策之下贬值技巧策略的货币政策,都是可以经济稳定和发展为主要前提的策略运用,并获得美元较大的市场份额与权益比重的支持,形成更为主动应对的空间与条件;美元强势政策是其长远战略目标,尤其是在国际货币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是经济信心、投资信心、消费信心、市场信心以及竞争信心的重要保障就更显得重要;美元贬值策略则是其短期技术性灵活的体现,对经济需求的意义是直接因素,并可以强化、转移以及扩散美元资产的影响力、向心力以及平和性。比较而言,欧元区的货币政策一直没有清晰的思路与框架,强势欧元与弱势欧元都是欧洲央行顺其自然的政策,欧洲央行唯一明确的政策只是控制通货膨胀指标,而对于汇率走向则难有定论与目标;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欧元启动周期较短,经济与金融协调缺少经验与数据积累少,另一方面则在于欧元区各成员国较大的不均衡性,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财政赤字状况以及政策意向的差异,使货币政策的协调较为艰难,只能以无奈的被动性“顺其自然”’进而使货币价格与政策、技术有“失控”现象。美国政府与政策的“容忍”,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美国经济货币政策的灵活体现。在外汇市场美元贬值的同时,美国股市,特别是新经济的代表象征纳斯达克指数一直稳定在1600余点,传统股道琼斯指数跃上9000点,美股向上利好,美元资产两个层面的一涨一跌、一稳一动,正是美国政策与策略的灵活运用,而非必然“巧合”。货币政策对经济扶持的需要、国际竞争的需求以及灵活技术策略的运用,已经不言而喻。 2、欧元区经济矛盾与策略不宜的困惑。美元政策难以长时间维系国际货币价格的“不均衡”走势,美欧之间的汇率价格较量,以及欧元货币的曲折历程,不仅反应了国际货币格局的趋势与前景,而且更表明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的艰难、曲折与漫长。货币区域化是一个复杂的工程,也是对全球主导货币美元最大的挑战威胁。欧元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将会经历各种问题的考验,其潜在和不可预测的因素将会继续影响欧元未来的发展。目前美国经济可能利好的趋势见强,欧洲经济基本面有所恶化,而货币政策驾驭的时机与空间相对不利欧洲的较多,欧元汇率的走势主要受到信心与心理的干扰,其中信心体现于宏观经济影响,心理体现于金融市场投机作用,并受到诸多矛盾的牵制与制约。 其一,经济弱化与通货紧缩的矛盾——200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仅为2%,预计2003年欧洲经济增长将为1%,并有进一步向下走弱的风险。从实际状况看,欧洲主要国家德国的经济增长有所恶化。虽然欧元区以及欧盟国家,由于石油价格上涨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上升压力逐渐减弱,但在通货紧缩的风险加大,使已经不景气的消费与投资将进一步缩小。欧元的大幅升值已经导致主要经济体德国的陷入衰退,整体经济愈加脆弱。欧盟执委会认为,远在欧元兑美元汇价尚未超过问世时的价位前,今年第一季欧元的涨幅就削弱了出口竞争力4.5%,而成本竞争力较1999年同期大幅下降了13%。欧元区3月经常帐户盈余和贸易盈余大幅下降。OECD估计,若欧元升值10%,升值第一年的经济增长率将因此减少0.8个百分点,第二年则将减少0.1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增长再度令人失望,今年第一季持平。ECB仍寄望于下半年经济复苏,但几乎可以肯定将把其对2003年全年增长的预估值下调1%以下水平。 其二,汇率信心与汇率高企的矛盾——欧元作为成功的区域货币典范,拉动汇率信心作用本应十分明显,但欧元启动前夕,国际环境较为悲观的动荡状况,促使欧元过高定价出台,市场对欧元信心的预期影响突出。但走势疲软的货币汇率却明显拉动欧元区的经济复苏,尤其对出口的作用较为显著。德国在欧元疲软中出口受益明显,仅2000年1月—6月,其出口就上升17.4%,进而拉动当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1.1%,较上年同期增长3.3%;但德国作为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对外依存度较高,汇率水平的敏感度较为突出,欧元上涨使德国3年多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弱化并消失。欧洲中央银行在欧元汇率疲软中,迟缓干预汇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疲软的欧元对欧洲经济影响,突出表现在对出口刺激作用和促进经济增长有强劲。面对欧元持续走强,对货币信心和地位有提升作用,但易使经济明显受到冲击形成“硬伤”。特别是德国,伴随欧元的不断升值,其出口受到重创,德国由于出口产品的1/3是“美元区”,汇率升值削弱了德国产品的竞争力,销售业绩急剧下滑。欧元大幅升值不仅直接影响欧洲公司利润,而且使股市表现不如美国。花旗集团估计,美国经济增长率只要增减1个百分点,欧洲公司的利润就会随之变动3个百分点。而欧元兑美元汇率只要变动1个百分点,欧洲公司利润就会随之增减0.7个百分点。 其三,欧元意愿与美元竞争的矛盾——欧元问世应对于国际货币格局的挑战,尤其是对美元形成竞争,为此而出现的科索沃危机,除政治军事因素外,货币竞争则更为突出。科索沃危机已经明显打击了欧元的信心,但是欧元强势或稳定货币的期望,依然是欧洲中央银行和欧元区国家的愿望。进而使美国经济过于强劲,以及美元应对欧元的竞争愈加激烈,使欧元劣势被动一直难以改变。美元竞争的主动性空间充裕自如,可调整优势优于欧元区。因此,欧元汇率的走势有违于欧元区的意愿,却迎合了美国的经济利益和美元的需要,使得美元竞争格局更为有利。欧元与美元的竞争与摩擦是欧元汇率走强的重要心理障碍,是制约欧元汇率的信心因素。 其四,政策取向与货币关系的矛盾——欧元区强劲的汇率价格虽然有所提升欧元货币信心与地位,但却使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取向与美元货币政策的关系,处于更为艰难的磨合矛盾之中。欧元与美元的竞争是国际货币体系竞争的热点,而美元的主动和欧元的被动已经是事实,如何通过政策协调解决矛盾,依旧是牵制欧元的重要环节。欧元与美元的协调将会促进国际金融的均衡发展,于货币交易、资本流动金融风险的分化较为有利。然而,由于欧元的持续下跌与过度的上涨震荡,都不利于金融格局的均衡发展,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稳定产生冲击,并加大金融风险系数。政策取向和货币关系的不协调将是潜在的国际金融风险的伏笔,而日趋流行的浮动汇率制加大了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冲击,并导致经济基本面对汇率的作用与反作用。 三、美元兑欧元汇率前景——欧元在短期投机与政策不定中继续上升 目前无论从经济或投资的角度看,美国经济与美元汇率依然是经济领域和市场环境中的关注焦点。美元资产价格走势对美国经济信心和金融心理依然具有重要作用,而美国经济现状与前景又对美元汇率形成制约与推进。因此,美国经济与美元汇率是相辅相成的的统一体。目前美元汇率的下降趋势,对美国经济结构矛盾的缓解起作用,即对减缓贸易逆差上升压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并有利于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调整复苏;同时对美国对外的竞争力是有利的积累。 当前市场最为关注,并对汇率具有重要影响的是利率问题。6月5日欧洲央行决定降息50个点,是继今年3月6日之后的第二次降息举措,欧元区官方利率调降至2%的历史低点。降息对经济刺激或许有作用,但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尤其是美国宏观经济中利率调控,已经显示利率作用的弱化,经济复苏的刺激拉动中利率手段已经远滞后信心心理的影响。而欧元目前的升值具有较大的投机性,不确定的技术周期与经济实际脱节现象,使人难以看清汇率走向以及对经济的影响,汇率现状与前景依然处于不清晰状态。此时的降息或许不仅不能刺激经济,反而会伤害自身经济,美国利率调控的前车之鉴已经可以说明,面对经济环境的波动、不景气与不确定,环境对利率调控的干扰加大。而欧元利率高出美元的优势不仅有所刺激投资流入,而且也是制约美元或美国经济竞争的唯一筹码;但利率下降将压缩欧元的优势空间,不利于欧元的稳定和协调合作。 面对震荡加剧的汇率波动,各主要货币国却难以放弃自身的经济利益以及政治需求,对于敏感而需要调节的全球汇率问题,采取又表态,又回避的态度,不仅不利于外汇市场调整与稳定,反之却扩大了矛盾与困惑。面对美元贬值,美国政府出尔反尔,一会支持美元强势,一会容忍美元贬值,以刺激拉动经济为主要手段,却使得市场难以揣摩和预期美国货币政策导向与美元未来走向。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经济依然处于不大确定状态,但复苏曙光微弱,过强的美元或许将会打压这种复苏迹象;但弱势美元却有利于稳定刺激这种状况发展。两种选择各有利弊。强势有利于美元资产投资信心的恢复与增强,美国股市传统工业与高科技双双跃上9000点和1600点,对美国股市投资信心的恢复起到积极有效作用。因此,如果此时放弃强势美元政策,将会对股市具有冲击或打压,不利于经济复苏的实现。因此,格林斯潘近日似乎暗示美联储将会在6月24日—25日的例会上降息,以刺激拉动经济复苏。 就今年时间范围预期,美国经济不确定中具有加快复苏增长的可能,美元汇率具有反弹的较大空间与条件,但依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波动,震荡性走势将会继续困惑、干扰市场投资组合。 1、短期:政治性突发干扰明显。虽然伊拉克战争已告基本结束,但是恐怖袭击性的突发事件风险依然严重存在,加之SARS疫情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对于已经处于动荡中的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的影响或冲击绝不可低估。无论战争、事件或局部冲突都将对金融市场,主要对是外汇市场价格震荡的重要干扰性因素。而政治冲突的扩大和难以预料的特点,将使已经脆弱和缺乏方向的汇率波动愈加浑浊与茫然,汇率价格的震荡性、波动性将会进一步加大。 2、中期:技术周期持续作用突出。由于经济、政治的矛盾与不明朗,贸易、金融的缩水下降趋势,经济结构与政策的调整空间减小,经济与市场给予投机性技术的运用将提供相对充裕的空间与条件;而利率差异与底线的低效应困惑,以及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传染”、联动趋势,又使投机策略和获利预期得以发挥施展,会进一步加大汇率、股价、油价、金价的多层投机交错机会。 3、长期:经济支持主导效应依旧。虽然目前全球经济结构与周期性调整的双向压力较大,但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水平、经济规模效应以及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作用,对外汇市场价格的影响依然是重心。美欧日三大经济体中的主导对比性,依然是各自货币汇率走向的重要依托。无论从经济增长水平、经济环境、经济政策、国际影响与市场份额上看,美元依然具有相对于欧元和日元的强势空间。美国2003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为2.2%,欧元区为0.8%,日本仅为0.5%;美国依然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强势美元政策依然是美国货币政策的取向。从目前三个主要货币国经济基本面看,美国经济优于欧日,政策调整空间与效应好于欧日,而且美元覆盖面广和较大的市场份额不是短期可以转变的,美元贬值,全球分摊的状况将会继续有利于美国经济调整与经济复苏,美元上涨空间依然充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代表新经济的纳斯达克股票价格连续稳定向上,将预示新经济产业的调整效益,并有可能成为美国经济复苏、企业调整动力,引导美国经济继续稳定增长。新经济尚无规律、无周期的存在,具有加快恢复发展的可能,而这对美元汇率的支持将会更为明显。 四、国际货币格局的对比前景——长期难改美元主导 经过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等二系列金融动荡的考验,外汇市场的承受能力与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协调应对能力明显强化,其中经济实力与规模效应的支持是最为重要的。美国经济的繁荣为美元汇率强势带来依托与机遇,而美元汇率强劲为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带来利润效益。因此,美国经济90年代持续了10年的经济增长周期,经济实质与内涵已发生了飞跃与变化。但随国际环境与条件的急剧恶化,美国经济自2001年3月进入经济衰退之后,至今一直呈现不确定的动荡调整阶段。近期在战争因素消退中,美国经济依然面临暂时艰难时期。美国政府以及国际机构对美国经济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为2.2%,比较一致的认为下半年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将可能加快,但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更重要的对比在美欧长期宏观层面上的较大差异与距离,即美欧经济周期的不同所产生的效益不同。 其一是经济增长周期的差异。美国经济增长周期经历了10年,是其经济史上最长的持续周期,周期循环的延长必然加重调整的艰难,加大了经济复苏的难度。新经济的超预期使货币的波动与震荡不断扩大。目前美国经济增长周期已经结束,欧洲经济则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端,近10年来的经济不景气和磨合,经历了诸多政治、经济和金融分合的磨难与协调,经济发展趋势为近10年最佳时期,但却受到美国经济的连带影响与牵制,且伴随欧元的不成熟,有违于欧洲经济发展状况;但欧洲所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与份额已经由于欧洲货币的统一而逐渐上升,欧盟的东扩更是挑战与竞争于美国的明显优势。因此,美欧之间经济增长周期明显存在着不同阶段所产生的作用与效果是截然不同的。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率从周期初端的2%已经明显大幅上升为5%的水平,而欧洲经济同时则处于美国经济初端2%—3%的水平,且已经再度下跌到1%的低点。经济增长信心与预期对汇率走势的影响已经更为显现,美元强势与欧元强势具有经济增长周期的明显的差异是干扰汇率的直接因素之一。 其二是经济结构周期的差异。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新经济趋势和势头更强劲,并引起国际金融发展速度的加快,效益的加大,其中经济结构性的调整是经济增长困惑的重要因素。美国经济模式开放性的灵活性不仅增强着美国经济的质量与内涵,更使美国的主导与影响进一步加强。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持续主要得益于80年代中期有效而超前的经济结构性调整,因而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处于经济调整的收获期,即新经济的收获期。其中包括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较为明显的比例变化,以及制造业与信息业创造价值与收益的较大对比,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已经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重要依托,新经济中“服务化”的特征更加突出,第三产业所占经济的比重已经上升到75%,信息技术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已经达到35%,信息产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5.8%上升到2000年的8.3%,并促进美国生产率水平稳定向上。而金融数字对经济产生的巨大影响与推动,比较突出的是美国股市涨点对美国经济的支撑、美国消费数量对美国经济的贡献以及美国投资流量对美国经济的促进。反观欧洲半封闭经济发展格局,它不仅使经济受到制约,更对经济结构性调整形成障碍,区内经济的狭小和缺少活力,使得经济结构性调整难以大步实施。目前欧洲经济结构性调整成效再度因经济而现不利,失业率转向上升。欧洲货币统一中的经济尚未统一,经济增长的不同使得经济政策的协调具有较大的难度;欧洲各国宏观经济背景与环境的较大差异,制约了欧洲协调经济乃至货币政策的举措。尤其是欧元的持续走强,使得欧元区经济环境有所恶化,政策协调难度加大,利率向下的压力与被动导致欧洲央行政策运作的自主空间减少,欧元货币的信心和交易心理再度面临考验,欧元强势中的风险值得警惕防范。美欧之间经济结构不同步的差异,使得美国的机制优势较为明显,而欧洲经济脆弱性直接受到美国的影响,抑制与干扰性更为明显。 其三是经济政策周期的差异。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快速发展中,宏观经济政策的驾驭与技术的运作愈加重要,并对经济信心和金融心理具有重要作用与影响。美国经济成功发展10年的重要因素在于政策驾驭的得当与适宜,尤其是面对全球化的应对战略与策略技术,美国不仅利用其自身的规模与实力,而且恰当利用国际环境转变的契机,从90年代初的略有下降的国际经济局面,转向90年代末的完全主导和优势的霸主地位,其经济政策取向也随着国内经济需求和国外经济变化适时进行了调整,比较突出的是财政政策与利率调整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与保障。但进入21世纪,美国经济衰退的出现,不仅使美国财政与贸易结构出现紧张艰难局面,而利率效率与作用处于低效无力状态。2001年1月至今,美联储12次降息对经济疲软提升(略弱)的刺激有限。虽然利率政策转变的调整作用并没有完全显现,但对美国经济周期的良性循环将更为不利或被动。而相比较欧洲经济政策处于货币统一而经济尚未统一的艰难磨合时期,区内各国较大的经济差异使得政策效益显现较慢,且实际运作也较为艰难,政策周期处于历史较为艰难阶段。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环境和政府驾驭政策的水平与能力成为美欧经济竞争的重要因素,从信心和心理上看,美国明显压制欧洲、强于欧洲。 欧元汇率前景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汇率预期将会有较大的调整。欧元启动初期,人们预期欧元的磨合期为2年--3年,而5年—10年将是货币稳定和强劲期,但目前状况与人们的预期相差甚远。这中间既有欧元起步之初国际社会对于有利欧元的货币高估,也有美国金融战略导向的影响。预计未来5年,欧元将会继续处于磨合阶段,尤其是潜在的政治格局变化将加大欧元磨合的艰难;而欧盟东扩的不均衡进一步扩大,更使欧元面临新的挑战与考验。 目前重要的因素是国际主导的转变,即美国经济衰退的不确定风险,使欧元优势得以暂时显现,进而拉动欧元坚挺;但从短期看,欧元的稳定与强劲将会在未来5年—10年方可显现;从长期看,欧元主导的货币格局将是未来15年—30年的趋势,也就是说欧元完全取代美元地位的时代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和磨合。美元将会继续作为国际主导货币,在交易、贸易、储备等主要领域占据领先优势,虽然所占份额会逐渐缩小,但主导地位与作用难有根本扭转。全球经济金融普遍不景气中,美国经济实力、美元资产份额以及美国的国际影响,依然对国际金融市场前景具有重要的影响乃至支撑,其中包括美元货币政策灵活运用的影响、美元资本效应的影响、美元市场份额的影响、美元金融产品规模数量的影响,以及值得警惕与防范的美国主导“特色”。欧元尚难以取代或强于美元。作者: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 谭雅玲 来源:《经济要参》2003年第5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