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求上市,国有大银行正在进行“超常规”改革
银行表外业务可能会出新政策
央行暗示,亚洲国家在人民币汇率上不要过河拆桥
瑞银集团解决外资自由进出中国的变通办法
从股份制银行看,上市解决不了国有银行的治理问题
企业吃了“定心丸”,银行的心却悬了起来
国内保险业内的收入与经营情况严重不对称
拉迪坚持认为国内银行事实上已经破产
称中国GDP被低估,还是为了逼人民币升值
想到“A股”上市的新加坡企业不在少数
香港市场的套息活动几乎接近瘫痪
美元再贬值,中国还受得了吗?
分析:陈功认为国内银根危机并未远去!
分析:股市全流通之“势”正在形成
风险研究:国内内外资企业手机市场份额走势可能逆转
ã 2003 Anbound Informatio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为求上市,国有大银行正在进行“超常规”改革】
为了早日上市,各家国有大银行已经急红了眼,一些以前绝对推行不下去的改革现在也推行了下去。据悉,早在去年,建行就开始了“人事革命”,而推行力度也异常坚决。据了解,此次改革将有一批跟不上建行改革需要的员工和机构被“震荡”出局。有传闻称,仅某省分行明年将要撤掉160个县级行,而裁撤机构60%集中在经营业绩一直较差的中西部地区。机构、岗位的裁撤形成了大量富余人员,对这些人员的出路,大部分分支机构采用买断工龄的做法。据说河北省员工的工龄买断价格约为10万人民币,而各地不尽相同。不愿被买断工龄的员工,可以参加竞聘上岗,但如竞聘上岗失败,获得的经济补偿就可能非常少。而根据建行人士估计,在聘用的临时工里,遭解聘的将达到40%。此前,建行的人事改革口号已经喊了多年,局部整改也陆续在各地区不同部门推进,但如此“伤筋动骨”的动作还是首次,此次坚决而快速全面的执行人事改革,其背后显然是迫不急待的上市要求。一位建总行员工称,“现在一开会批评人,就说‘不要阻碍上市’,快成口号了。”为了上市,国有大银行正在进行“超常规”改革。(RCW)
今年年中,银监会发出通知对四大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进行调查。调查重点是摸清四家银行表外业务统计项目与表外项目有关科目的对应关系,已开展的表外业务数量,表外业务形成的垫款或损失状况,有关的内控措施及控制效果等。目前,这个调查还没有形成什么结论。不过一些有关银行表外项目的讨论最近多了起来,特别是商业票据问题,这可能部分显示了这个调查的进程与结论。最近,央行官员戴根有提出了几个政策建议很值得注意。戴根有提出,可以考虑将贴现不再计入银行贷款科目。他强调,银行承兑汇票的偿债人是负责承兑的银行,通过转贴现而持有的其他银行的承兑汇票,其实质是银行的同业往来。他认为,应该把承兑垫款计入不良贷款统计。所谓“承兑垫款”,是商业银行替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后,企业到期不能付款,由银行替企业向收款方垫支的款项。目前这一款项没有计入不良贷款。戴还认为,“承兑”就是银行用自己的信誉替企业担保,银行作为第二付款人有发生垫款的可能,因此,这项业务应该计入商业银行的或有负债科目。(NZWG)
央行行长周小川昨天发表了对人民币汇率的看法,他说,“如果区内有个共识,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已彻底过去,亚洲金融风暴带来的各种问题已解决,中国愿意重新考虑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恢复到原来(1997年前)的波幅,和改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周小川重申,中国现在实行统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是基于市场供求,这个机制自1994年便存在。自1994至1997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8.7元人民币兑1美元,升值至8.3元人民币兑1美元。1997年底以来,人民币汇率每天的波动幅度是0.3%,人民币兑美元则维持在8.27至8.28元人民币兑1美元的水平。周小川指出,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下,中国应周边国家的呼吁,大幅收缩了人民币汇率浮动的空间,以减低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消除对人民币贬值的恐惧。对于周小川的表态,媒体多认为中国在暗示可能放宽汇率波幅,但实际上,周小川是在提醒亚洲国家,不要因为亚洲金融风暴过去,就对人民币汇率施压。(BHJ)
中国现行政策的一些限制造成QFII行动迟缓,现在QFII最大的限制是一年内不能把汇入中国的钱拿出去,即便一年后也是每一季度只能拿出20%。据《财经时报》报道,瑞银集团中国证券部主管袁淑琴透露,该集团已找到“变通方法”。袁淑琴称,对中国政策的限制,很多投资者都难以接受。“并非国外机构投资者反对进入A股市场,而是国外的很多基金都不能锁定,他们对于锁定基金的市场通常不进入。对于一些高质量的客户,我们只有提供一些变通方法帮助他们进来”。“如果我们的客户由于自身原因不能将钱投入到有资金进出限制的市场,我们可以说,如果你要把资金拿出,我们可以先垫付,我们自己的资金锁住没问题。这也算是作为中介机构提供的一种有代价的服务。”她的话显示,瑞银的投资额度快速用完,与为客户垫付资金有关。这可以看作是瑞银集团在中国的一个创新。事实上,这种变通方法在半开放的市场,如印度、韩国、台湾等都有采用。(RSXP)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市是既定的计划,剩下的只是时间表与方式问题。不过上市不是目的,关键问题还是建立合理的银行治理体系。最近,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恶评很多。这种评价其实是关系到国有银行上市问题的。譬如有媒体引述业内人士的批评指出,股份制商行在发展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治理机构存在缺陷,董事会决策权力不强,在决策方面受到关联企业、大股东的影响;内控制度不健全,违规操作较多;不良贷款结构趋于恶化;资本充足率不高。还有一点就是损失准备严重不足。可以看出,上述评价表明,股份制商行银行的上市,根本没有解决银行的治理结构问题,诸多缺陷依然存在,显然,这动摇了未来国有银行上市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AZWG)
10月13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的通知》,自明年1月1日起,出口退税率将平均调低3%。而其中“新账不欠,老账要还”的规定,着实让外贸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但却让银行界人士感到头痛。“因为规定中并没有明确老账何时还。”一位银行界人士的表示,他的理解是,从明年开始,国家对出口退税是“新账不欠”,也就是退税额首先还给新账,而“老账要还”,只能表明国家还承认这笔欠账,至于何时还,怎么还(分月还,还是分几年还),还没有相关的细则明确。同时,由于目前出口退税账户托管是唯一性的,即国家对企业的退税额一定下发到银行托管的账户上,如果以后一旦有政策要打破这种唯一性的话,将大大影响银行对企业退税款到位的监控,增加银行的坏账。事实上该人士的担心,已经反映了我国政策制订中的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有些规则已经制订,但细节总是模糊不清,往往导致企业难以适从。(RCW)
国内保险业(尤其是寿险业)自前几年经历了一个高增长时期后,近两年增速开始放缓。据国内寿险业界人士称,去年以来分红型保险产品的过度扩张,使得寿险业的风险加大。实际上,国内保险业这两年经营状况普遍不佳,保险公司的风险在加大。不过,从收入水平看,国内保险业的收入分配及收入水平似乎并未反映出整体行情的下滑。据了解,国内某寿险公司大北方区销售总监的年薪高达几百万。这种情况显示,该寿险公司的收入水平,越接近高层,越急剧放大。而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水平,似乎是与整体经营情况脱节的。这种严重的不对称,实际可能鼓励国内保险公司在经营上走向极端化,拼命追求业绩,用业绩来衡量一切,但忽视真正的管理,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NHJ)
美国资深中国经济问题专家拉迪(NICHOLAS LARDY)最近表示,他认为“中国的银行系统事实上严重破产”。他指出,“我要强调是‘严重’二字。”他的理由是,中国银行的资金来源几乎完全是来自居民家庭储蓄,大概有10万亿元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即GDP的85%到90%。他说,“这意味一旦放开人民币对外币的市场兑换,有条件的老百姓几乎都会急于将人民币换成外币,从而使得中国国有银行的停留在帐面上的破产变成事实。”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其实尽管现在专家的观点各有不同,但都认为由市场决定的自由浮动汇率是人民币的长期目标。正如美国财政部助理国务卿卡罗斯(RANDAL QUARLES)所说的:通常来说,对一个大国而言,如果实行的是全球一体化了的贸易经济,那么由市场决定的自由浮动汇率是最好的汇率政策。拉迪表示,在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几年中,中国总信贷额都在GDP的15%左右徘徊。在自2002年第四季度以来,这一比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翻升,今年一季度新增贷款额占该季度的38%。据估计,2003年的总信贷额度将占全年GDP的1/3。他说:世界上是否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能在一年中发放占GDP1/3的贷款?印尼,韩国,泰国在六、七十年代时也未曾有过。他认为这一政策没有任何好的中长期效果,或许短期有一点好处。但是长期看,是非常负面的。贷款质量肯定是急速下降,坏账比率肯定会迅速上升。(RCG)
近日国际上出现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的GDP增长数字“缩水”,并非如官方所公布的8.5%,而是高达两位数。《香港明报》10月20日发表专栏作家秦胜的文章说曾几何时,外界对待中国经济增长数字时,还戴着“浮夸”的有色眼镜,为什么如今来个180度大转弯呢?秦胜指出,在各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中,其中一个理由是中国对外输出通缩,使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失业率高企、经济增长受压。如果按这种逻辑,中国以其廉价劳动力,大量生产廉价产品,增长速度愈快,输出的通缩相应就愈多。这或许就是中国经济增长数字“缩水论”出笼的根本原因。秦胜认为,过去,内地确有官员为了仕途升迁“官出数字”情况,较多的出现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不过,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藏富于民”、“小河有水大河满”的观念却深入人心。当地官员,比较务实,不尚浮夸,略为留有余地也不出奇。不过,拉上补下,挤干各种水分,官方公布的数字,应是可信的。(RHHY)
【市场:想到“A股”上市的新加坡企业不在少数】
现在很多国内企业热衷于到新加坡去上市,事实上,新加坡多家上市公司一两年前也相继提及想到中国“A股”市场上市,投资者因此纷纷追捧,后来虽未成功,不过这些公司都表示上市兴趣不减,只是在等时机。到中国寻求挂牌的新加坡上市公司,多数在内地也有业务,而且看好本身在该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本地挂牌公司则考虑在中国股市第二上市,从而吸引当地投资者的注意力。适新企业主席王金发称,公司仍有兴趣分拆业务到中国上市,但时机也很重要,所以决定耐心等待。而冠捷科技补充:“据我们所知,有关的监督期已过,但各公司实际的挂牌,仍得先排长龙。”软库金汇投资(SBI E2-Capital)总裁朱治光表示,新加坡公司现阶段要到中国挂牌还是“不可能的事,看来得等上好几年,直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了才可能开放。……不然,中国市场那么大,软库金汇早就到上海或深圳股市寻求挂牌了。”(RSXP)
近期,由于资金的大量流入,导致香港银行同业拆息跌至接近零,不单减少了银行的无息成本资金回报,银行购入的外汇基金票据回报率也大大降低。证券界预计香港银行下半年的收入势必受到影响。根据雷曼兄弟近期一份证券研究报告指出,过去每当美息高于港息25点子时,套息活动便会把港汇水平拉回至7.8,但虽然近期港息已较美息出现折让,但由于持有美元的汇率风险增加,套息活动几乎接近瘫痪。报告指出,根据现时港元利息曲线,港息明年将平均高于美息14至15点子,如果港息持续3个月徘徊在低位,该行预期香港银行2004年税前溢利将会下跌4.7%。野村证券香港及中国证券研究主管陈永德则表示,拆息下降对恒生、中银及汇丰等大银行会构成较大影响,因为大型银行的存贷比率偏低,无利息成本资金较多。不过他估计利率波动的时间不会维持太久,对银行的收入只会带来暂时性影响。(RCW)
从美国总统布什最近的言论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减弱。不过,一个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是,如果美元再贬值,中国还受得了吗?如果正如一些专家所预言的那样,美元将持续3年走贬,那么人民币在金融改革的目标下,最终也要面临这个压力。很显然,若美元贬值幅度过大,则未来的国际资金就有可能如潮水一般涌入中国。届时,解除这个压力而必须蒙受的冲击可能将更大。显然,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解决如下的一系列问题:首先必须确认,美元在未来会不会持续贬值?这个问题显然属一个悬念;其次,如果美元在未来持续贬值,而抑止人民币币值升值的因素又没有发酵,则国内难免面对货币投机流行、货币过剩的局面,如果在这个时候选择浮动汇率,则将面临巨大的风险。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不过归根结底一句话,对于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调整,我们正面临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冒险--只有在人民币贬值因素不断为人们所挖掘、所注意的时候,稳定盯住才是最优的选择。(AZWG)
〖信息分析〗
美国很有影响力的分析家拉迪最近在一些场合再次谈到了中国的银行危机问题,对于他的观点,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首席分析员陈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陈功指出,我们最近很多人似乎松了口气,因为从房地产消费信贷先紧后松,后一个文件否定前一个文件的观点来看,金融领域的政策趋势基本恢复常态,似乎金融政策并没有什么变化。陈功认为,这很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对于国内银行的问题绝不能掉以轻心。最重要的是对银行资产的认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活的,因为只要经济在运转,居民储蓄还在流入银行,则银行资产总是很好“说”的,风险就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消费高潮出现;二是出现外生性的金融危机。这种时候银行资产就变成很硬的东西了。从现在的信贷增长速度结合银行的资产问题,确实令人担心。因为常识都知道,开办银行总要有些自有资金做本钱吧,全靠“别人”存进来的钱做本钱可能就不太正常了。不过问题好在我国经济增长还可维持一定的速度,这样增量部分可以解决流动性问题,可能还不至于使问题过于恶化。需要警惕的倒是,这样一来,问题就外部化了,因为经济增长形成的增量,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外资,假定GDP是10万亿,增长10%,那么增量就是1万亿,现在每年外资流入就有500亿美元,经济的增量中,外资比例极大。因此外资流入就与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挂上了钩。换句话说,决定中国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的因素,有一个关键是外资!陈功警告,就此而言,其实问题是明显的,要说银根方面今后不会有变化,那是太乐观了。(ACG)
股市低迷的时候,并不是进行改革的时机。不过,对国内股市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目前倒是造“势”的好时候。安邦分析师注意到,近期国内对全流通的讨论突然增多。如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日前就谈到,“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是境内市场特有的现象,就不能从境外取经,因为境外没有这种情况”,“同时,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涉及到市场方方面面的客观存在,直接决定市场能不能搞好,必须解决处理好这个问题。”虽然屠光绍没有就解决非流通股问题提出时间表,甚至连基本原则都没有提出,但这是管理层首次公开表明承认流通股股东权益与非流通股股东存在重要区别。今天(20日)的《中国证券报》在头版头条登出“一盘亟待打破僵局的棋”一文,探讨全流通问题。文章引用一位普通股民的话说,“中国股市一日不解决股权分割、实现全流通,就一日不可能走出弱市、驶上与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相适应的发展轨道。”文章称,这是相当部分小股民的意见,因为大家都盼着“另一只靴子能早点落到地板上”。另一位股坛人士表示,“越来越多的人都逐渐认识到,被股权分裂这一万恶之源拖了10多年的中国股市已经实在走不动了,所有的出路都已封死,到了非做大手术不可的时候了!”在日前的内部研讨会中,安邦集团研究总部策略分析师陈功曾提出一种猜测:中国股市的政策动向,存在一种“趁势而为”的可能。即类似全流通的重大改革是否推出,要看市场的基本看法如何。如果大多数人同意改革,那就推出,反之则暂时不改。从这几天的迹象看,全流通之“势”被造得很猛,并且出发点是大多数小股民的利益。这种势头可能的政策意味,值得高度关注。(NHJ)
〖风险研究〗
野村证券最近指出,TCL公布9月份付运78万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