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将有重大动作
明年北京交通问题面对的国际压力将骤然增大
内外夹击的投资局面将加速中国汽车市场洗牌
谢国忠表示,利率自由化并非金融改革的关键步骤
审批地铁建设的新政策有些“一刀切”
电信改革不排除成为新一轮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为求上市,国有大银行正在进行“超常规”改革
三年没“开闸”,保险公司即将出现大扩编
富豪榜揭示了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一些危机
经济低迷并未实质削弱日本制造业实力
制造业就业流失是一个全球性趋势
重复建设的部分原因在于我国流转税比例过高
业界预期,内地晶圆厂建设速度将从2006年趋缓
高科技制造业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在“柔性供应链”
市场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迅速降温
继日本后,香港又出现负利率
未来私有产权问题的爆发点,可能在房地产领域
伊朗欲退出OPEC的背后是什么动机?
中国通胀是否已经发生?
陈功认为国内银根危机并未远去!
股市全流通之“势”正在形成
关于周小川在人民银行分支行行长座谈会上讲话的解读
ã 2003 Anbound Information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信息〗
【政策:上海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将有重大动作】
近年来各地政府争相在放开民间资本投资方面做出政策突破。据悉,上海目前正在做调研,为下一步系统推出向民资扩大开放的政策做准备,今后开放的不仅仅是城市基础设施领域,还将广泛涉及社会事业、产业体系等各个方面。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蒋应时日前表示,下一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将从用好“上代人的钱”和“下代人的钱”,转向用好“当代人的钱”,即进一步扩大资本市场融资和利用外资、多渠道吸引社会投资。同时,上海还将在投融资重点、投融资方式、投融资运用、投融资管理方面进一步体现改革思路。投融资重点将从以挖掘土地级差效益等城市自然性资源为主,转向挖掘大规模投资形成的存量资产,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实施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投融资方式从以政府注资和建立举债机制为主,转向建立项目法人制、市场化融资为主;投融资运用从财政收入管理改革转向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投融资管理从投资为主转向投资与管理并重,建立从资金到资本、从资本到资产、从资产到资金再投入的良性流动机制,扩大资金滚动放大效应。(RGP)
【形势要点:明年北京交通问题面对的国际压力将骤然增大】
北京交通问题近期受到很大关注。从举办2008年奥运会来看,现在看的再重也不过分。正在访华的芬兰籍国际奥委会委员塔尔伯格日前表示,从现在起,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北京就需要特别注意交通状况。北京现在的交通存在问题,这将是筹备奥运面临的最大挑战。他别有意味地说,现在北京还不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但2004年雅典奥运会结束后,全世界都会关注北京的筹备情况。一些委员还注意到,前年12月一场小雪,酿成北京百年不遇的大塞车,由市区至机场的38公里路程,需行驶7个半小时。北京的车辆总数已突破200万辆,到2008年将有350万辆车,公路负荷将饱和,奥运会的交通将随时瘫痪。从奥委会委员的角度看,表态到这个程度,已经算相当严重了。所以,北京解决交通问题的时间表,已经十分紧迫了。(BHJ)
【市场:内外夹击的投资局面将加速中国汽车市场洗牌】
国家发改委秘书长张晓强对国内汽车市场未来几年供过于求的预期,以及对汽车业投资过热的提醒,在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但从汽车制造商的行动来看,他们对此并没有太当一回事。国内对汽车业的投资,现在是该怎么着就怎么着,照投不误;外资对此也不含糊。日前在东京召开的一场汽车产业会议上,包括丰田、大众及三阳等大型国际汽车厂纷纷表示,尽管中国汽车主管部门清楚表明,未来将大力扶持代表民族工业的中国汽车业,但他们仍将全力角逐中国这个充满爆炸性市场的商机,预计未来数年将投入资金超过100亿美元。上述几家汽车厂商的高级主管表示,虽然不少报导说,中国汽车产能供求有失衡的风险,但各国际汽车大厂都口径一致表明,将在未来数年提高产能。为什么外资无视这种可能的风险?关键就在于中国市场增长的“爆炸性”,谁都不能忽视其中的增量部分。虽然毕马威的分析显示,到2005年,中国汽车业产能过剩将达230万辆的可怕数字,但丰田汽车总裁张富士夫依然表示:“毫无疑问,这是个机会。”汽车厂商都认为,行业的整体风险,并不一定就集中在具体哪一家厂商身上。安邦分析师相信,这种内外夹击的投资局面,相信会加快中国市场供求平衡点的到来,并提前将许多弱者淘汰出局。(AHJ)
【形势要点:谢国忠表示,利率自由化并非金融改革的关键步骤】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内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而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会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这已经为以后的金融改革定了调子,不过,摩根的谢国忠认为,金融制度的成功改革取决于拥有权转移及改善风险管理制度,利率自由化并非金融改革的关键步骤。他说,中国部分省市的银行在借贷利率上已享有约25%的弹性,而现时大部分中国银行的拥有权仍局限于中央或省市政府,根本不能提高风险管理及坏帐监控的意识;他预期当利率的弹性获提高后,小型银行只会争相拆出高息贷款,最终可能会制造更多坏帐及严重金融问题。在没有恰当的风险管理制度的前题下,单靠利率市场化来实现金融改革,谢国忠认为这将是一个错误的步骤。(RCW)
【政策:审批地铁建设的新政策有些“一刀切”】
国务院办公厅昨天下发通知,对各地的地铁和城市轻轨项目设置了三道“门槛”。国务院《通知》称,一些地方不顾自身财力,盲目要求建设城轨交通项目。有的未经国家审批,擅自新上城轨交通项目;有的盲目攀比,建设标准偏高,造成投资浪费;有的项目资本金不足,债务负担沉重,运营后亏损严重。《通知》设置的“门槛”是:一、现阶段,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10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以上;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应达到下述基本条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60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15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1万人以上。二、严格项目审批程序。原则上,城轨交通项目的资本金须达到总投资的40%以上。对社会保障资金有较大缺口、欠发教师及公务员工资、政府投资项目在建规模过大,与其筹资能力明显不适应的城市,其城轨交通项目不予批准。对国产化率达不到70%的项目不予审批。这一行政命令,虽然意在为地铁建设热降温,但在做法上有些“一刀切”。落后地区会问:“发达地区可以修地铁,我们就不能上轻轨吗?我们的投资还小呢。”(RHJ)
【形势要点:电信改革不排除成为新一轮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最新一期《瞭望》周刊发表文章指出,如果说,电信业前一阶段改革考验的是改革者的勇气与魄力,现阶段的改革则更考验改革者的智慧与韧性。文章说,作为中国垄断行业改革的先锋,电信业在完成了大规模拆分重组后,确实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电信业专家和相关人士在谈及下一个阶段电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时,不约而同将目光聚焦于以下4个方面,即资费问题、互联互通问题、监管问题和普遍服务问题。有关人士指出,如果说上一阶段电信业改革的主题是“打破垄断”的话,那么今后电信业的主攻方向则为如何尽快打造一个公平有序、充分竞争的大市场。这对于垄断行业的改革来说,实际上是一个难度更大,更重要的阶段。早前官方媒体曾披露,在未来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啃的“硬骨头”中,对“国有垄断企业的垄断体制和权力结构进行彻底调整”是重要一步。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电信体制改革受到关注,不排除其成为下一步改革突破口的可能。(AGP)
【形势要点:为求上市,国有大银行正在进行“超常规”改革】
为了早日上市,各家国有大银行已经急红了眼,一些以前绝对推行不下去的改革现在也推行了下去。据悉,早在去年,建行就开始了“人事革命”,而推行力度也异常坚决。据了解,此次改革将有一批跟不上建行改革需要的员工和机构被“震荡”出局。有传闻称,仅某省分行明年将要撤掉160个县级行,而裁撤机构60%集中在经营业绩一直较差的中西部地区。机构、岗位的裁撤形成了大量富余人员,对这些人员的出路,大部分分支机构采用买断工龄的做法。据说河北省员工的工龄买断价格约为10万人民币,而各地不尽相同。不愿被买断工龄的员工,可以参加竞聘上岗,但如竞聘上岗失败,获得的经济补偿就可能非常少。而根据建行人士估计,在聘用的临时工里,遭解聘的将达到40%。此前,建行的人事改革口号已经喊了多年,局部整改也陆续在各地区不同部门推进,但如此“伤筋动骨”的动作还是首次,此次坚决而快速全面的执行人事改革,其背后显然是迫不急待的上市要求。一位建总行员工称,“现在一开会批评人,就说‘不要阻碍上市’,快成口号了。”为了上市,国有大银行正在进行“超常规”改革。(RCW)
【市场:三年没“开闸”,保险公司即将出现大扩编】
自中国加入世贸之后,中国保监会一直忙于三大国有保险公司的重组及开放外资入场,已有近三年没批准过新的中资保险公司成立,但仍有大批企业觊觎国内保险市场,现在正争相涌入。有消息人士透露,目前有逾二十家新保险公司申请成立,保监会拟上报国务院,预料下个月会有好消息。其中,有些申请者已直接引入港资参股。消息指出,该批新公司约10家为财产保险公司,12、13家是人寿保险公司。这将是2000年底保监会批准民生等4家中资保险公司筹建以来,首批获准成立的中资保险机构,只不过现在还不知道国务院最终批准多少家。由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等领导近来频频强调专业健康保险重要性,这一轮申请者的特色是家家都急于抢滩健康保险市场。除大部分寿险公司申请开办健康险外,另有3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申请成立。(RCW)
【形势要点:富豪榜揭示了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一些危机】
上周胡润公布了中国百名富豪排行榜,排行榜中的中流砥柱仍然是房地产业,前10名和总体排行中近60%的财富都来自这一行业。《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经济的迅速转型在一些与基础工业相距甚远的领域积聚大量财富,表明后者正被边缘化。该报称,在今年的100名富豪中,新上榜的就有40名,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导致的无序状态由此可见一斑。胡润表示,他并不认同中国企业家“罪恶发家”,即在中国成功创办企业需要进行黑幕交易的观点。几个通过像胡润这样的富豪排行榜进入公众视线的人物重重栽了跟头,富豪榜被称为“死亡榜”。而早前有消息称,很多富豪为了不上榜,甚至贿赂排行榜的编辑。在这些富豪中,英语会话水平“说得过去”的不到8人。中国富豪与政府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其中34人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任职。胡润说,这些人告诉他,随着企业的增长,回避政治是不可能的。(LSXP)
【形势要点:经济低迷并未实质削弱日本制造业实力】
由于日本近年的经济低迷和周遍国家的兴起,日本一度出现产业空心化的忧虑。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日本制造业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视,并又一次走到了亚洲的前面。咨询顾问Gene Gregory表示,就日本目前采取的战略而言,日本又一次走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前面。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经济史学家David Hounsel认为,日本经济在过去10年中的糟糕表现,让旁观者忽视了日本制造企业所取得的进步。“认为日本已一无是处是不对的”。日本的制造业产值占该国总产值的比例为19.5%。虽然这一比例仅仅比OECD30个成员国的平均水平略高一点,但是50%以上的日本制造业产值来源于高端的或者中等水平的科技产品。这个比例比OECD的平均水平高出一倍。根据OECD本周的数据,从日本的研究人员数量与其他员工数量的比例来看,日本研究力度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多数OECD成员国。1990年,日本在这一比例的排名上还非常靠后,但目前仅次于美国。(RSXP)
【形势要点:制造业就业流失是一个全球性趋势】
美国有人经常将该国制造业工作流失的责任指向亚洲低成本国家,但事实上,制造业就业流失是近年全球共同的趋势。根据纽约联合资产管理公司针对全球20大经济体所做的调查,在1995年至2002年间,这些国家共流失2200万个制造业部门工作,相当该部门总就业人口的11%。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在这段期间大约流失了11%的制造业工作机会,但这个比例还小于巴西的20%、日本的16%以及中国的15%。研究人员指出,这种趋势和20世纪农业部门如出一辙,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生产力的提升导致人力需求下滑。科技进步以及竞争压力迫使全球制造业力求提升效率,单位劳动生产力大幅提高。因此,即使从1995年-2002年间全球制造业就业人口大幅下降,同期工业生产却成长了30%。摩根大通亚洲首席经济学家贝尔彻(Bill Belchere)指出,亚洲国家制造业人口的流失是在制造业经济转型为高科技和服务导向经济过程中必然的现象,而中国则是因为原本就有很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未来这些国家创造就业机会的动能主要将来自服务业。(RSXP)
【形势要点:重复建设的部分原因在于我国流转税比例过高】
在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写到,我国将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增值税由生产型改为消费型,将设备投资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完善消费税,适当扩大税基。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尽管仍缺乏细节,但增值税制度向“以消费为主导”转变,可能会为资本及技术密集型行业带来实惠。目前,这些行业为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支付高达17%的增值税,但新制度可能为减免税收扫清道路。不过,安邦特约经济学家认为,中国流转税所占的比重还是太大。由于只要建厂,就能得到税收,许多地方政府就盲目上马项目,从而导致低效投资和重复建设。(RSXP)
【市场:业界预期,内地晶圆厂建设速度将从2006年趋缓】
国内最大的半导体代工企业--中芯国际(SMIC)近日发表预测指出,中国内地强劲增长的晶圆厂建设速度将由2006年起趋于平稳,届时中国芯片制造商与设计商将近入整合阶段。该公司认为,虽然中国内地目前仍持续建设新晶圆厂,但其国内产量仍不足以供应日益高涨的需求。中芯国际预估,2003年中国国内半导体产出将达48亿美元,远不及221亿美元的需求预估数值。中芯国际高层指出,负担得起兴建晶圆厂15亿美元成本的公司并不多。目前中国内地营运中的56座晶圆厂中,仅有8座拥有8英寸晶圆厂产能,17座晶圆厂尚在生产3英寸晶圆,15座生产4英寸晶圆,6座生产5英寸晶圆,另外10座则生产6英寸晶圆。据预期,2004年,中国国内晶片产量将达到63亿美元,与276亿美元的需求差距仍然较远。2002年中国内地已有超过400家芯片设计公司,明年还将增至500家。目前内地已有108家IC芯片组装与测试厂。因此,未来的产业整合不可避免。(RGP)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