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问题·创新——对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几点看法
时间:2003年6月9日 作者: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就整体情况而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现有的发展条件可以说是1949年建国以来最好的一个发展时期。这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近年来多次公开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第二,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这样的综合性专门学术研究机构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龙头重镇外,不少理工类名牌院校(如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以及其他重点大学(如中国政法大学等)近年来也一直大力扶植人文社会科学,成效显著。这就使得学术研究队伍、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第三,除了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外,法学、管理学等学科突飞猛进。第四,科研经费投入有了明显增加,除了国家社科基金外,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也有较大数额的资金投入。第五,学术刊物特别是学术丛刊的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学术成果发表难的局面有所改观。
在充分肯定上述成就的基础上,也应清醒地看到,人文社会科学在发展中已经出现或潜在的如下突出问题:一是就一般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是文史哲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应有的社会认同,制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国家政策与社会环境尚未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学术腐败状况令人忧虑,低水平重复、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现象近年来愈演愈烈,学术道德大幅滑坡,学术评审、学术奖励等出现异化现象,学位教育严重注水,学术“官本位化”膨胀,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使中国学术的发展陷入重重困境:其一,败坏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形象,损害了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尊严,影响了中国学术界的国际形象;其二,祸及当代,贻误后人,尤其是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关心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与时代大潮同呼吸、共命运;另一方面,还要引领时代,以超前的探索精神,用学术创新、思想智慧推进文明的进步。在当今中国和世界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并存之际,人文社会科学应该大有用武之地。但这是一项战略性的基础工程建设,而不应以一时一地之得失而论长短。因此,不应从狭义的、功利的角度看待人文社会科学。
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也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调控、资金投入等固然重要,但体制性的改革与建设尤其紧迫和重要。既然人文社会科学是科学、是学术,那么,就应在宪法和法治精神引导下,最大可能地发挥学术民主,鼓励自由地研究和讨论学术问题,提倡和鼓励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腐败,大张旗鼓地开展学风文风建设。离开百家争鸣,就不可能百花齐放,也就不可能营造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宽松环境。应该按照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对待人文社会科学,切实淡化甚至废弃目前流行的重数量而轻质量的所谓“量化”制。
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关键在于是不是发现了真问题,是不是解决了真问题。在学术问题的探索中,只要能把事实摆够,把道理讲透,自圆其说,自成一体,即不失为学术上的一家之言。至于是否有本本上的依据,并非至关重要。如果只在划好的圈子中原地打转转,那么,即使表面的论著数量再多,也无非是低水平重复,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性学术思想成果的。低水平重复的流弊不除,学术创新何从谈起!
离开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学术规范的遵守,就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而论,创新也无从谈起。“你抄我,我抄他,大家互相抄”的怪圈,必须克服。只有在健康、有序的学术环境中,在自由、平等的探讨过程中,才有可能提出真问题、解决真问题,这是一个不断试错、纠错、逐步接近真理的艰难历程。讲创新,嘴上讲是再容易不过的,但要想真正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其实是非常之难的。因此,最好不要轻易宣称什么创新。
当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很多,其中最需要解决的是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切实解决学术腐败的问题,加强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建设。第二,认真清理制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理顺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内在关系及社会定位。